pos机数据包封装协议 pos机数据包封装协议怎么写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4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最佳答案:
地址为:MAC地址;网络层中使用的地址为:ip地址;传输层使用的地址为:端口号。它们的地址即为各层实体之间通信的标识符。
OSI参考模型的各层传输的数据和控制信息具有多种格式,常用的信息格式包括帧、数据包、数据报、段、消息、元素和数据单元。信息交换发生在对等OSI层之间,在源端机中每一层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数据中,而目的机器的每一层则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从数据中移去控制信息。
简介
数据包利用网络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时,为了可靠和准确地发送到目的地,并且高效地利用传输资源(传输设备和传输线路),事先要对数据包进行拆分和打包,在所发送的数据包上附加上目标地址,本地地址,以及一些用于纠错的字节,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时,还要进行加密处理等等。
这些操作就叫数据封装。而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时通信双方所遵循和协商好的规则就是协议。与邮寄物品相比,数据包本身就如同物品,而封装就如同填写各种邮寄信息,协议就是如何填写信息的规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数据封装
扩展资料:
一、数据封装的过程大致如下:
1、用户信息转换为数据,以便在网络上传输。
2、数据转换为数据段,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
3、数据段转换为数据包或数据报,并在报头中放上逻辑地址,这样每一个数据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输。
5、帧转换为比特流,并采用数字编码和时钟方案。
二、数据解封装的过程
仍然以OSI模型为例来说明数据解封装的过程。数据的接收端从物理层开始,进行与发送端相反的操作,称为“解封装”,如下图所示,最终使应用层程序获取数据信息,使得两点之间的一次单向通信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协议可以看作是OSI协议层的简化,它分为四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其各层对应的数据封装与OSI大同小异。
扩展资料:
一、原理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OSI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 PDU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每层可以添加协议头和尾到其对应的 PDU中。协议头包括层到层之间的通信相关信息。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是三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取决于进行信息单元分析的各个层。传输头(TH)包含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而位于传输层以下的其它所有层将传输头作为各层的数据部分进行传送。
在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层3协议头(NH)和数据构成;而数据链路层中,由网络层(层3协议头和数据)传送下去的所有信息均被视为数据。换句话说,特定 OSI层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可能包含由上层传送下来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
二、数据封装协议
SDH网络中封装协议有多种,最常用的有PPP/HDLC、LAPS、GFP。某一些设备厂商的专有封装协议。
1、PPP/HDLC协议
为点到点协议,它要利用HDLC(高速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来封装帧,用字节同步的方式把HDLC帧映射入SDH的VC中,成为VC的净荷。
在POS系统中,可用来承载IP数据;在SDH系统中,用来承载以太帧。
2、LAPS协议
为链路接入协议,这种方式特别用于SDH链路承载以太帧,它与HDLC十分相似。
G3、FP协议
为通用帧协议,是一种链路层标准。这种封装协议可以承载所有的数据业务,是一种可以透明地将各种数据信号封装进现有网络的技术,可以替代众多不同的封装方法,有利于各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GFP采用不同的业务数据封装方法对不同的业务数据进行封装。包括帧映射(GFP-F)和透明传输(GFP-T)两种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封装
其它答案:
数据封装的过程大致如下:
1、用户信息转换为数据,以便在网络上传输
2、数据转换为数据段,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
3、数据段转换为数据包或数据报,并在报头中放上逻辑地址,这样每一个数据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输
5、帧转换为比特流,并采用数字编码和时钟方案
以常见的OSI模型为例,它共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层都对应不同的功能。为了实现对应功能,都会对数据按本层协议进行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数据封装,然后将封装好的数据传送给下层,各层的数据封装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在传输层用TCP头已标示了与一个特定应用的连接,并将数据封装成了数据段;网络层则用IP头标示了已连接的设备网络地址,并可基于此信息进行网络路径选择,此时将数据封装为数据包;到了数据链路层,数据已封装成了数据帧,并用MAC头给出了设备的物理地址,当然还有数据校验等功能字段等;到了物理层,则已封装成为比特流,就成为纯粹的物理连接了。
扩展资料
封装(encapsulation)
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控制在程序中属性的读取和修改的访问级别。
封装途径
封装就是将抽象得到的数据和行为(或功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将数据与操作数据的源代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类”,其中数据和函数都是类的成员。封装的目的是增强安全性和简化编程,使用者不必了解具体的实现细节,而只是要通过外部接口,以特定的访问权限来使用类的成员。
封装在网络编程里面的意思,当应用程序用TC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封装
数据封装的步骤
①在高层,用户信息被转换为数据,以便在网络上传输。
②数据流从高层送往传输层(目的IP地址是随数据流一起被送往传输层的),传输层接收后将它分割成段,并根据协议创建功一个传输层报头(即TCP报头)附加到数据字段中,至此数据流便被组合成了数据段。然后将每个数据段编号(排序),并使用确认和流量控制。
③网络层从传输层接收数据段,再根据网络层协议向其中添加报头,并添加逻辑地址(即IP地址),得到的数据块就是数据报或数据包。网络层负责(通过使用地址解析协议ARP)找到目的地的硬件地址。
④然后,数据报就与本地主机或默认网关的目的硬件地址一起被传输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就在数据报的前面添加一个报头及其他数据(包含了源和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等),这就是帧。以便在本地网络上传输,在本地网络使用硬件地址唯一标识每一台主机。如果目的设备在远程网络上,帧就会被交给路由器,以通过互联网络传送到目的地,一旦它到了目的网络,就会使用一个新的帧将数据报送往目的主机。帧使用Ether-Type字段来描述数据包来自网络层的哪一个协议。现在,对帧运行循环冗余校验(CRC),运行CRC的结果就放在帧中的“帧校验序列(FCS)”字段中,FCS就是帧的报尾。
⑤然后,帧就可以交给物理层了,一次一位,在这里将使用位定时规则来对数字信号中的数据进行编码。网段中的每台设备将与时钟同步,并从数字信号中抽取出1和0来构建一帧。在重建出一帧之后,就运行CRC,以确保帧是正确无误的。如果一切正常,主机就检查目的地址,看看帧是不是给它们的。
至此完,这就是数据封装的全过程。
发布于:2024-05-2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